中國課程改革中的活動
1891 康有為廣州長興里辦「萬木草堂」於<長興學記>中提出多項課外活動
1901 康有為<大同書>:小學院應令功課少而遊戲較多,以動盪其血氣,發揚其身體
1902 蔡元培任中國教育會會長倡於教育部設社會教育司,立創立圖書館
1904 張伯苓為敬業中學(即後來的南開中學校長),已有多項課外活社團等
1906 廢科舉,興學堂
1909 黃炎培上海<浦東中學校雜誌>致學生家長遠足之旨趣書。12條好處
1919 杜威來講學
1920 全國教育聯合會[民治教育實施標準案]
注重自動自學、練習公民自制、發展生活知能,練習服務社會、注重體育、研究學術、擴創造力。
1920-30 陶行知倡「社會即學校」、 「生活即教育」、 「教學做合一」
1930-40s 活動側重訓育工作:童子軍
1930-70s 毛澤東:實踐論
1950s 學科為主.實踐論
1967-77 文革
1978-84 撥亂反正:追求升學,活動被擠佔
1984 第二課堂 / 第二渠道
1984 <全日制小學計劃>課外活動改為活動
1985-90 第七個五年計劃:<課外活動在改革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>立項研究
“課外活動”是一種「活動課程」
1988 <義務教育教學計劃>規定有活動課9年共50課時
1992 54學制:36課時、63學制:42課時
1994 活動類課程
1996-98 不斷修訂
2001.5.29 國務院決定要設置綜合實踐活動
2001.6.8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(試行)
小學到高中必修
2002 <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>改 活動類課程 為 綜合活動實踐課程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